摘要: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和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传奇般的爱情经历以及他们蜚声文坛、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作至今依然广受读者青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他们的爱情诗所展示的非凡的艺术特色令人目不暇接,也令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地位经久不衰,带给广大读者美的启迪和爱的教益。本文将通过文本解读与研究,揭示两位抒情诗人各自不同的特点与风格以及由此而取得的诗歌艺术成就。

关键词:爱情佳话;艺术特色;爱情诗;戏剧独白;分庭抗礼

 

一、引言

英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年幼时便开始了诗歌创作,二十一岁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845年勃朗宁认识了伊丽莎白•巴雷特,而后者当时的知名度比他高得多。如今谈勃朗宁总会提及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 Browning1806-1861)。她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在乡村度过幸福的童年生活,8岁开始写诗,13岁就拥有了自己的四卷诗集。15岁时,她不幸从马背上摔下来,伤了脊椎骨,从此长期卧病在床,博览群书,醉心于诗歌创作。1838年,她以诗集《天使及其他诗歌》(The Seraphair and Other Poems一举成名,成为当时英国最具才情的女诗人和社会名流。

伊丽莎白和罗伯特志同道合,彼此间产生了坚定不移的爱情。但伊丽莎白的父亲不愿将如此有天赋却又特别需要关爱的女儿嫁给一个无名小卒,而且伊丽莎白又比罗伯特年长六岁,所以激烈反对这桩婚事。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1846年秋,他们秘密在教堂举行简单的婚礼后,私奔至意大利。有趣的是,那时的罗伯特被称作“勃朗宁太太的丈夫”。他们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名城佛罗伦萨,在那里度过了十五年幸福、美满、远离尘嚣的生活。在爱情的鼓舞和感召下,伊丽莎白居然神奇般地站了起来,脱离了禁锢她长达24年的病榻,像健康人一样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在意大利期间,除发表了《诗集》(Poems1844)、《葡萄牙十四行诗集》(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1850)外,她还写下了《圭迪公寓的窗子》(Casa Guidi Windows, 1851)和《在大会以前写的诗》(Poems Before Congress, 1860)1861年,这位灿若星辰的女诗人溘然长逝,令罗伯特悲痛万分,遂带着儿子回到伦敦。与爱人的结合也给罗伯特带来激励与灵感,早在意大利,他就出版了他最好的诗集——《男人和女人》(Men and Women1855),标志着勃朗宁“戏剧独白”写作方式的成熟。无韵体叙事诗《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18681869)是勃朗宁后期最杰出的作品,这首诗使他以“戏剧独白”书写叙事长诗的方法广为流传。人们再也不能小觑昔日那个无名小辈了,他终于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卓越的诗人,几乎与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齐名。勃朗宁夫妇的爱情犹如神话般极具传奇色彩,也是英国文坛的一段佳话。通过鸿雁传书,通过夫妇俩讴歌爱情的诗句,读者大致了解了他们诚挚、深厚的情谊。本文旨在通过对英国诗坛这对神仙伴侣爱情诗艺术特色的研究,再现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并从中获取诗艺的熏陶、极品的享受和爱的教益。

二、我如何爱你

十四行诗是伊丽莎白最喜欢也最擅长的表达爱情的方式,体现了这位才华横溢对爱情大彻大悟的女性对爱的精准表述,也是其诗歌艺术特色的生动体现。《我如何爱你》(How Do I Love Thee)便是这其中的名篇佳作,它以酣畅淋漓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爱人无限的爱恋、眷顾、敬重、感激和款款深情,同时也给读者展现了一种新颖独到的诗歌表现形式。

因为甜蜜的爱情而心花怒放的诗人有许许多多的絮语要告知爱人,因此,伊丽莎白的这首爱情诗确乎有感而发,一气呵成,情意绵绵。诗人自问自答,细数她对爱人的爱恋方式,这些方式一个接着一个,仿佛其炽热情感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在诗的开端,诗人即发出疑问:“我如何爱你?”然后又立即答复:“让我一一道来。”首先,她把爱情置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度,甚至毫不隐讳地把她对上帝和宗教的爱献给了她的丈夫:“我爱你直到我灵魂所能达到的深度、宽度和高度。”其次,她又将爱情置于世俗的目光:“我爱你已成为每日生活中的必需,正如人们难离太阳和烛光于须臾。”其三,诗人又亮出了一串又一串的排比句,表明她爱得那样真诚、那样艰苦、那样浓烈:“我自由地爱你;我纯洁地爱你;我在苦痛中爱你;我用我孩提时代的信仰爱你;我用我曾经给予已然失去的圣徒之爱爱你。”其四,诗人用一组精彩纷呈的比喻凸显她爱情的气魄和胆略:“我爱你,如同人们自由地为正义而战;如同人们在赞扬下圣洁地回转;如同处于昔日的苦痛之中。”最后,也是这首十四行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把主题点拨得分外明晰:“我爱你,用尽我一生的气息、微笑和泪水——如果上帝允许,我会在死后更加地爱你。” 这最后的佳句使整首诗达到了她所极力渲染的气氛之高潮,既升华了诗人的爱情,也彰显诗人对丈夫的热爱如浩瀚的大海广阔无垠,如辽阔的天空无边无际。

十四行诗是伊丽莎白爱情诗的最佳载体。直白、朴实、真挚、厚重是其爱情诗的特质;直抒胸臆,直奔主题是诗人表达爱情的途径,而浓情蜜意则是全诗的美丽外衣。短短的十四行诗,“我爱你”被重复了八次,而诗人的爱更是超出了生死的界限,死亡对之也奈何不得,因为诗人对她所深爱的丈夫表白:“我会在死后更加地爱你。”的确,死亡无法将他们爱情的火花熄灭,相反却使之射放出更夺目的光辉。读完此诗,再联想伊丽莎白与罗伯特来自不易的爱情,既令人唏嘘不已,又令人觉得如同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涤。

伊丽莎白的名篇《十四行诗第14首》(“Sonnet 14”)是她爱情诗艺术特色的又一次精彩演绎。诗人写道:“如果一定要爱我,就别问什么缘由。”诗人最后总结说:“只为爱而爱我吧,这样你就能穿越那永恒的爱,永远永远地爱下去。”(徐翰林,2006138)短短的诗句,富含深刻的爱情和美学方面的哲理。全诗几乎是在用大白话阐述诗人的爱情观。首先,诗人比较了大多数人的想法:爱一个人是需要理由的,比如美貌、金钱、门第、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等等。也有人认为爱一个人是讲不清理由的,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如果一定要找出什么理由的话,那正如诗人所说:“只为爱而爱吧!”因为诚挚、忠贞的爱情的激发是没有缘由的,爱就爱了并且紧紧拥抱着爱,就会天长地久。其次,诗人又进一步阐述:如果只为所爱之人的一些优点去爱的话,若有一天,他(她)失去了这些优点,就不去爱了吗?其三,光阴似箭,沧海桑田,爱人会随岁月而改变,包括娇媚的容颜、聪慧的心智、温柔的性格和令人羡慕的声誉,这个时候就不再爱了吗?由此,诗人对爱人恳切地表白:不要因为我的微笑和容貌而爱我;也不要因为我的细语温存、心思灵慧而爱我;不要因为怜悯和我的眼泪而爱我;甚至不要因为我们志趣相契、相投而爱我,因为所有这一切都会随时光流逝而改变,是不足以证明或保证什么的。最后,诗人热切地倾诉:“只为爱我而爱我吧”,只有这样你才能穿越那永恒的爱情的隧道,爱我,直到永远。寥寥十余行诗句把一个睿智的女性对爱的认知表达得淋漓尽致,突显出她成熟的思想、深刻的哲学理念以及对爱情的心领神会,其间也不乏真挚、恳切。再回想他们成为美谈的爱情,正是由于伊丽莎白以女性极为敏感的灵性,捕捉到了罗勃特的真情实意,才毅然违背父命,勇敢地去寻求真爱,终于获得了人生最宝贵的幸福。全诗虽然很短,却极具张力,把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诠释得既准确无误,又极具诗意,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与思量,令人不禁感叹诗人过人的诗艺所拥有的穿透力。

简短的诗中,“爱”这个字眼被重复多达十次。纵观全诗,它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诗人把一个小女子发自内心的爱情提高到了哲学和美学的层面,那就是,唯有真诚的爱才是永恒的,一如莎士比亚在其十四行诗第18首《致他的爱人》(“To His Love”)中让爱永生一样:“只要人还能呼吸,眼睛还能看清,这首诗就会永存,并赋予你生命。” (郭嘉,2009:38)由此可见,伊丽莎白的这首诗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令人遐想联翩。的确,伊丽莎白诗艺的又一特色就是,她的诗让爱情永生,而她的爱情又使诗歌成为永远。

三、夜会与晨别

罗伯特的诗歌对比其爱妻的创作则大为不同。虽然他的爱情诗与妻子的一样情真意切,但当时的他以其资历和参悟力,自然不会有伊丽莎白的成熟和相同的诗艺高度,可是他的青涩、热情和对爱孜孜不倦的追求却也令人耳目一新,如同在看一部独幕话剧,回味无穷。以他的名篇《夜会》(“Meeting at Night”为例,就能充分表述这一点。与伊丽莎白不绝于口的爱完全不同的是,勃朗宁没有刻意描绘爱情的浓烈和缠绵悱恻,也没有叙说相爱的男女之间美好的情愫,只用大段的篇幅描绘了一个满怀甜蜜爱意的毛头小伙与心上人偷偷约会的情景,生动而有趣。全诗既没有心理描写也没有情感的渲染,但是,当我们看到“两颗心便紧贴着狂跳不已”(徐翰林,2006:152)时,我们分明目睹了两个彼此热烈相爱的情怀。

《夜会》富有戏剧性的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一对情侣深夜偷偷幽会的情形,仿佛在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且以他自己擅长的戏剧性笔法,把浓墨重彩都给了诗歌中的男主人公赶赴约会所经历的漫长路程、艰难险阻以及他所看到的周围的环境和场景上。在一个金色的月牙倒挂在天空的深夜,一个满怀深情的小伙子独自驾驶着小船驶入灰蒙蒙的海湾,结果船一下子扎进了泥潭,险象环生。小伙顾不上小船,趟过水域,拔腿就向前迈进,走了一里地满是海香的沙滩,又穿越了三块田地才见到他的情人所属的农场。按照暗号,他敲了敲窗棂,姑娘迅速作出反应,划响了火柴,声音尖锐,瞬间燃起的火花发出蓝色的光,耀眼而温馨,照得两个相爱之人又惊又喜,窃窃私语。

与伊丽莎白饱含炽热情感、富含人生哲理的十四行诗所不同的是,罗伯特擅长用所谓的“戏剧独白”(Dramatic Monologue)的手法来写诗。“这是一种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或议论来抒发情感的无韵诗体,诗人对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不加评论,而让他们自己向读者表白本人的思想或情感,从而使作品充满了喜剧效果。”(郭嘉, 2009:200)《夜会》是解析这种创作方式的成功范例,好似小伙子在滔滔不绝地表白他的历险经过,大多令人胆战心惊,如:浩渺的大海、漆黑的大地、船陷进泥潭不能动弹等;也有许多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因为小伙毕竟是偷着去看他的情人,如:欢腾的涟漪、馨香暖人的沙滩、等待他的情人的窗棂和动听的擦火柴声。此情此景仿佛在上演一幕戏剧,把个毛手毛脚渴求爱情的小青年的形象通过其自白描绘得有声有色,同时把两个相爱之人偷偷幽会的情形也描摹得生动自然,妙趣横生。

罗伯特爱情诗歌的另一艺术特色在于他特别强调细节的描写。《夜会》只有寥寥十二行,但数字的描述细致、醒目、活灵活现:半个月亮、一英里的沙滩、三块田地、一个农场、一个擦火声、两颗心。这众多的数字描写仿佛把读者带入宋代词人辛弃疾《西江月》那美妙的词句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两首诗的别致与生动如出一辙。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此诗的韵脚也别出心裁,ABCCBA DEFFED使得每节相向而行的尾韵象征着两个相爱之人不仅形体在不断靠拢,而且两颗相爱的心也逐渐碰撞在一起,而小伙的满腔热情仿佛让读者看到了罗伯特偷偷会见伊丽莎白时那紧张而激动的心情。由此可见,同样是表达爱的主题,夫妇俩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理念都不尽相同,所达到了诗歌效应也各有千秋。

《晨别》(“Parting at Morning)是《夜会》的续篇,只有四行:“大海突然从海岬闪出,/太阳从山脊上展出面容,/笔直的金光之道在他面前延伸,/那正是我所期盼的男人世界。”(郭嘉,2009:204)透过美妙的画面,我们在欣赏“戏剧独白”艺术手法所渲染的诗歌意境的同时,仿佛看到幽会后被爱情陶醉和激励的诗人那刚强的男子汉形象。他在向爱人表白他的文学道路将如黄金般厚重,他会以大男人宽广的肩力担起责任和成功。同样只是独白,同样没有半个爱字的缠绵,却把一个忠实、阳光的恋人的形象成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大海、太阳、金光大道、男人世界这四组意象无不使诗歌洋溢着一股阳刚之气,与伊丽莎白诗歌的阴柔之美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也表明夫妇俩的爱情诗各有各的本色,但一样的光彩夺目,达到了殊途同归的崇高境界。这位“勃朗宁太太的丈夫”在爱情的滋润下不断提升自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创造性地发展了著名的“戏剧独白”诗歌形式,使其作品充满了戏剧效应,从而达到了诗艺的高峰。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现在终于赶超了其钟爱一生的妻子,并且可以同当时的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分庭抗礼了。

四、结语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诗坛,勃朗宁夫妇是仅次于丁尼生的才华横溢的卓越的诗人。由于久居国外,他们生前远没有像丁尼生那样扬名天下,但是他们的诗作却显示了非凡的才情、新颖的艺术风格和与众迥异的创作技巧,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而为增进英国诗歌的发展与繁荣昌盛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显然,对勃朗宁夫妇诗作的研读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其中的艺术特色以及由此而成就的辉煌诗篇,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美与爱的激赏。时值今日,他们的诗作,尤其是罗伯特首创的“戏剧独白”形式对英国乃至世界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依然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多视角的研究和推崇,拥有无数热情、痴迷的读者,他们的文学成就和爱情佳话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地流传下去。

太阳集团tyc539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