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8日,由太阳集团tyc539、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播创新:新时代外语与中文学科的融通发展”论坛在太阳集团tyc539普陀校区举行。
太阳集团tyc539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在致辞中指出,在数智媒介深刻改变全球文化传播模式之际,太阳集团tyc539作为对外开放办学的领先单位,致力于立足上海,放眼全球,以卓越研究和卓越育人推进国际合作交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致力于打造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平台,努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政治立场正确的卓越人才。此次会议围绕外语学科与中文学科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意在探索全球文明互鉴与国际文化传播的全新可能,进而为两个学科在数智媒介时代的融通互动注入新的活力。
校党委副书记孟钟捷致辞
太阳集团tyc539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丁安琪指出,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外语学科是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中文学科则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两个学科的融通,有利于在数字时代,以全新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加强中国声音。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丁安琪致辞
太阳集团tyc539院长杨延宁从开设的《中国故事》和《人类文明互鉴》两门课程的引入,指出在当今时代外语和中文学科融通发展,从多角度探索人类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的价值。
太阳集团tyc539院长杨延宁致辞
论坛开幕式由太阳集团tyc539党委书记韩春红主持。
圆桌论坛一的主题是“人文学科的问题、挑战与学科融合”,由太阳集团tyc539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筱一主持。
袁筱一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语言学等学科,正面临重大挑战,因此,这些学科寻求融通发展正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太阳集团tyc539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筱一主持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认为,学科的问题很重要,中国的学科往往是自上而下组织和制定的,为特定需求服务。在这样的体制内,我们要有理想、原则和立场。今天,外语学科面对许多挑战:首先,社会流行的认知对文科存在偏见,认为文科无用;其次,AI翻译等新技术对语言学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最后,社会需要创造引领、面向未来的人才,外语学科必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学科独立性与学科交叉研究并不矛盾,必须明确初心、明确立场,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通发展。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梳理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百年历史及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互动,强调两者原本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融通的属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耿幼壮提出,学科的建设,离文本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在他看来,外文系往往过于注重对文本细节的研究,而中文系则往往过于强调关于文学宏观、整体的理论。这两者相结合,将有利于促进二者自身的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认为,既有的学科本就是对应历史条件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科应该得到新的阐释,获得更新,从而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吴俊指出,在中文语境下,外语和中文的融通是必然的、必需的。因为几乎每一个文学作品都存在于一种母语环境之中,要从母语走向世界,翻译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结合严复的翻译理论指出,翻译决定了文学作品传播的范围和价值实现的程度。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吴俊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建提出,外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注重外语的学习外,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母语能力,否则,就算外语能力再高,也无法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建发言
河南大学教授、《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李伟昉指出,在历史上,中文跟和外语原本就是相互融通的。今天,不同学科在具备更加自觉的学科融通的意识的同时,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不然便会在学科竞争中丧失优势。文学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其审美功能,如果文学研究变成不以文学为中心的研究,则失去了其学科的独立性。
河南大学教授、《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李伟昉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指出,唯有实现中文学科与外语学科的结合,中国文化才能走出去。今天的学者必须实现三通:通双语、通古今和通中外。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发言
短暂的休息过后,太阳集团tyc539中文系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金雯主持的圆桌论坛二也顺利进行。圆桌论坛二的主题是“国际传播新模态、新途径与文学、翻译研究的新问题”。
金雯指出,第一场论坛的专家不约而同指出,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话语体系和内在逻辑,但中文学科和外语学科也都通过翻译跨过了语言和学科边界。青年学者要思考未来跨学科工作中如何避免被动的跨学科,而是更主动、更有效地在跨学科中实现学科自身的发展,论坛二在实践层面能为学者们提供一些启示。
华东师大中文系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金雯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介绍,从中文系到外文系的过程中,他审视熟悉的学科,反思现代文学学科的生成和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关系。他认为,人类文化是多元性的,作为个体的学人应该突破学科和语言的界限,将他山之石作为参照。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从问题、理念、要求和路径四个方向讨论了学科融通的必要性。他指出,一方面,学科融合是世界潮流,很多问题都需要跨学科知识才能解决;另一方面,学科交叉也是国家意志和战略的表现和要求。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广泛涉猎,多读不同方向的书目,成为有政治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发言
复旦大学教授刘耘华以“表象”一词的翻译问题引入,指出准确的翻译离不开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这说明了学科融通的重要性。因此,比较文学和比较语言学这两个学科,有可能也有必要实现整合。
复旦大学教授刘耘华发言
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董晓就“传统学科如何在学科评估中守住其内在的核心?”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文系和外文系都应该重视语言本身;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应该只是表面的融合,而更应该是教学科研中的内在的融合。
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董晓发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梁茂成指出,西方媒体经常引用环球时报,并借此加深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能够形成,是因为将国际传播问题简化为了翻译问题。在外宣上,可以借助AI技术,建立新的新闻生成大模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梁茂成发言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差异性的统一。要发出中国的声音,需要外语人跨越学科边界,讲述中国故事;也要培养外国通,了解国外的境况。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发言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表示,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学科发展都和时代语境息息相关。今天,我们不得不回答这样的问题:外语专业如何应对翻译机和人工智能的挑战,外语学科的存在有什么必要性?她指出,语言不只是工具,它有自己的厚度和美感。会说语言和拥有深入人心的表达能力是两回事,要考虑如何用语言说出质量、效力和美感。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尚必武指出,文学之用最重要的是文学的能动性和对社会变革的深度参与,而非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的陶冶情操。文学除了解构、祛魅的功能,还有重塑和再造的功能,为此研究方法和范式理念都应该转变。要意识到文学的能动性,不将其视作僵化的研究对象,而应该关注其与其他学科共通的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等。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尚必武发言
午后,“青年论坛:跨学科合作与卓越育人新思路”顺利举行,论坛由袁筱一和金雯主持。太阳集团tyc539副院长、翻译系系主任赵刚介绍了太阳集团tyc539“双语双科”实验班与“翻译+历史”双学位项目,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系主任王茜则介绍了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语双文化双能力”课程群与本科“博望班”建设规划。
随后,太阳集团tyc539、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及中文系的老师们,针对各单位本科教育改革的差异化发展与协作融合、团队与个人的研究专长、教学科研的合作交流模式等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语言类专业如何搭建跨学科培养平台?如何培育讲好中国故事的卓越人才?如何利用话语研究优势服务国家需求?青年教师们在教学科研经验介绍的基础上,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挖掘出合作研究、合力育人的潜在可能,提出了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
袁筱一和金雯回答了与会教师的问题,对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划提出建议,对进一步建设跨学科交流平台提出新构想。
最后,韩春红对论坛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科生比较文学论坛、互通的选课系统和共建的课程群以及虚拟教研室”三个“落实点”。
青年论坛:跨学科合作与卓越育人新思路
太阳集团tyc539党委书记韩春红总结会议
在友好交流中,本届“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播创新:新时代外语与中文学科的融通发展论坛”落下帷幕。接下来,太阳集团tyc539的外院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中文系和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等将就论坛中涉及的议题,进一步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卓越育人与卓越学术的发展。
与会专家与青年教师合影